搜索
WMT菌群移植让各种炎症获得新生发表时间:2023-06-29 11:37 炎症(inflammation):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长期持续的炎症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肠道菌群与炎症关系 癌症、血栓、多发性硬化症……很多疾病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共同的“凶手”——炎症。而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疾病也常影响人们的身心。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炎症的关系受到科学家们关注。从探讨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炎症着手,并以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刺激等刺激因素的非特异性反应。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疼痛、红肿和其他症状。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炎症的反应和发展。 免疫系统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从而控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强度。一些有益菌能够促进免疫系统的平衡发展,例如,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肠道菌群组成影响肠道的5-羟色胺产生,从而影响5-羟色胺介导的系统性免疫功能调节; 肠道菌群通过与小肠及结肠免疫细胞的复杂互作,调节T细胞(促炎T细胞、Treg及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及B细胞,从而影响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应答,最终影响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 肠道菌群与“肠漏” 当我们健康时,小肠肠壁只允许营养物质穿过肠壁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流到身体所需的其它部位。其它不允许进入的物质一律被拒之门外。肠壁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紧密连接结合在一起,然而,当麸质(Gluten)过多,感染、菌群失调、药物的刺激、食物过敏、生理和心理压力等因素影响,这种连接很容易受到破坏。 所以,正常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屏障功能可能受损,导致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引发炎症反应。脂多糖(LPS)的释放和免疫激活的增加也可能损害上皮屏障功能,并导致“肠道渗漏”,从而触发促炎症反应,恶化肠道和全身炎症状态。 代谢产物
肠道菌群在人体肠道内进行着复杂活跃的代谢活动,不仅为自身提供了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也产生了大量代谢产物进入到人体当中。肠道菌群的代谢底物主要来自于宿主不能或没有来得及消化的食物以及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内源性粘液,经过肠道菌群的作用后,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害或有益的代谢产物如脂多糖、肽聚糖、三甲胺、次级胆汁酸、以及短链脂肪酸等。
短链脂肪酸可以通过酸化肠道环境抑制一些有害细菌生长。基于短链脂肪酸对肠上皮细胞的营养作用和抗炎作用,短链脂肪酸对维护肠道紧密连接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保护肠屏障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而当肠道菌群失衡时,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炎症疾病的发生。 神经递质
肠道菌群也会产生一些神经活性代谢物,如神经递质或其前体,代谢物会影响大脑中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前体的浓度,并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元活动和认知功能。其中,如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这些神经递质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影响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影响炎症疾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近年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许多炎症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炎症性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普遍存在失调的情况,以下便是一些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炎症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炎症性肠病等。这些疾病通常是由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导致身体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导致关节软骨、骨破坏及外周组织损伤,最终引起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及全身多系统受累。
近期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免疫系统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这类患者与正常人群不同,RA 患者粪便中的拟杆菌和梭菌比例下降,而厚壁菌和真菌比例增加。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从而引发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AS)
强直性脊柱炎AS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在青少年阶段就可能已经产生,起病也比较隐匿,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因病情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
这种病症的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粪便菌群中拟杆菌和梭菌的比例发生了变化,AS患者脊柱和关节组织中的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水平也与肠道菌群有关。此外,AS 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某些菌株(如产气荚膜梭菌和艰难梭菌)可能参与了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这可能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促进 AS的发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因异常的免疫应答、炎症、损伤等引发,并且这类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正常人群不同。SLE 患者肠道内的厌氧菌和拟杆菌数量减少,而需氧菌和真菌数量增加。另外,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 SLE 的病情,一项发表于《微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给 SLE 小鼠中添加某些肠道菌群,可以改善小鼠的炎症症状。 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
这两种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并且医学认为,克罗恩病不可治愈,是一种终身性的炎症性肠病,严重者诱发癌症风险,提前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患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显著减少,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及蛋白菌门等细菌数量增加。这表明肠道微生态紊乱是炎症性肠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过敏性疾病、皮肤炎症
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皮肤炎症包括湿疹、银屑病、疱疹等,都是常见的炎症性疾病。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人体对炎症反应的敏感性增加,导致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以缓解过敏性疾病和皮肤炎症。 菌群移植应用治疗炎症性疾病
菌群移植是一种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新方法,是将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以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实现由于菌群紊乱导致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较于药物治疗、手术等,FMT有助于维持细菌的稳态和功能,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酶力至纯已推出FMT3.0,且在多个疾病上取得积极效果。 2019年发表于《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总结了菌群移植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临床试验,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四项随机对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菌群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菌群移植在治疗轻度或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时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一篇2022 发布于《国际分子科学杂志》的文章总结了菌群移植可以应用于其他多种炎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病等等,并且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及作用机制 |